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 >  >> 
当前短讯!渤海证券张可亮:北交所50万投资门槛也能搞活市场
来源: 全景网      时间:2023-05-05 22:16:36

“掘金北交所,把握新机遇。”

截至2023年4月28日,19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已全部披露2022年年报。191家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501.91亿元,平均实现营业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22.1%;同期共实现净利润138.11亿元,平均实现净利润7230.81万元,同比增长12.17%,盈利面达92.15%


(资料图)

其中,“领头雁”北证50指数样本公司2022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52.53亿元,同比增长43.56%;实现净利润74.16亿元,同比增长27.46%,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占北交所上市公司整体的50.1%和53.7%。

北证50指数样本公司2022年“成绩”亮眼,影响其估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未来上升空间在哪里?北交所什么时候会迎来新的指数?投资者门槛是否有降低的可能性?

近日,全景网在“解读北交所上市公司‘成绩单’系列直播”中对话渤海证券新三板投资业务负责人张可亮,重点围绕“北证领军”主题,解读投资者关注。

嘉宾介绍:张可亮

现任渤海证券新三板投资业务负责人,2019年开始带领团队从事新三板做市业务,被股转公司评委“最佳进步做市商”奖,2021年带领团队获得“君鼎奖”。曾先后主持过几十家新三板企业的挂牌和融资工作。

山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特聘导师,《经济学家周报》原副主编,中国科协未来研究会智库高级专家,北京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特邀专家新华财经专栏作者,山东省社保基金理事会评审专家。

“新三板读书会”创始人,畅销书《新三板改变中国》作者、CCTV 《聚焦科创板》特邀嘉宾,新华社《中国新三板》特邀嘉宾,多次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金融时报》、《经济观察报》、《财经》、《新理财》等发表署名文章或接受专访。

2018年和2019年“新三板品牌人物”,2019年被中国网评为“新三板突出贡献奖”,2021年被股转公司评为“新三板自媒体贡献奖”。2022年被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评为“北交所开市新锐媒体传播奖”。

北交所2022年业绩符合预期

全景网:我们回顾2022年,外部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下,北交所上市公司经营稳健,总营收和总净利润分别增长22%和12%,且九成以上企业实现盈利,您认为整体是否符合预期?

张可亮:我觉着总体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虽然2022年整体经济形势不好,但因为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刚刚登陆北交所,登陆北交所有一定的门槛,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是行业里相对不错的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后也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不会面临企业经营困难带来的资金困境,抗风险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

同时,可能正是因为整个经济形势不好,同行业的一些竞争对手市场出清,腾出了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所以我们也预计北交所企业虽然受影响,业绩增速放缓但依然有一定的增长。

全景网:我们看到一些新能源、光伏及半导体、农药、医药等细分行业的企业,业绩表现亮眼,不仅营收和净利规模排名前列,同比增速也较高,您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张可亮:首先,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整个经济发展周期,比如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包括中国经济在整个国际经济大循环过程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像我们人上楼一样,有的坐电梯,有的走楼梯,所以外部的客观环境,整个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地位是最大的一个外部原因。

第二个我觉得还是跟行业相关联,有一些传统的制造业行业可能发展不是太好,像新能源、半导体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优势行业,尤其是光伏行业,几乎我国一国独大。一些企业可能处于行业里相对重要的配套地位,从而受益于这些行业的发展。

第三个原因我认为还是企业自身的努力。这些企业愿意登陆北交所登陆资本市场,从主观意愿上是想要通过资本做大做强的,而这些企业经过层层审核成功上市,也说明它们具备较强的能力,在这种逆境中也能取得比较好的发展。

企业成长性不错,资金量影响估值

全景网:这些业绩领军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北证50样本股,这50家样本公司合计实现营收752.53亿元、净利润74.16亿元,均占整个北交所上市公司超五成。您能否和我们分析一下当前这50家样本股在行业分布、业绩、估值等方面的特点?

张可亮: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达到191家,北证50一共50家占了1/4左右,但业绩占比超过了一半。这50家公司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医药制造、基础化工、电力设备等行业,分别有10家、8家、7家、7家,四大行业合计占了64%左右。

北证50虽然盈利能力非常不错,但估值目前还处于比较低的位置,成分指数的平均估值可能在22倍左右,远远低于科创板跟创业板的平均水平,所以我认为还是有较高投资价值

全景网:在您看来,北证50未来的上升空间在哪里?

张可亮:这个要从几个角度来考虑,从投资端来看,目前主要的投资人还是之前在新三板上的一些个人投资者,虽然开户数已经超过500万,但可能开户多并不等于参与多,参与的基金可能也很多,但是基金的投入比例可能不多,资金量不是很大。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公募基金它本身是这么多年伴随着A股市场的成长,尤其是一些公募基金现在规模体量都比较大,所以投资交易过程中一定要找一些体量足够大的股票,进出流动性跟它的投资额才能相匹配,符合它的投资要求,但是北交所的这些企业估值都偏小,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公募基金确实是从投资性价比的角度不太愿意参与到这个市场,所以导致了北交所市场中可能还是之前新三板的存量资金。股票供给多,资金供给少,估值水平就会低。

中介机构端来看,A股市场除了简单的一买一卖之外,其实还有比如券商、私募等机构,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来增加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增加金融工具的供给,也会把市场流动性做出来,会吸引更多的比如固定收益类的投资者进来。但目前的北交所市场,愿意开发这类工具或业务的券商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还不多,共同导致北交所市场的流动性并不是特别好,所以估值也就不可能太高。

综合来看,经过这一两年,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影响其估值的因素,我认为在资金量方面,后续会不会有新增资金进来,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未来肯定会推出新的指数

全景网:北证50目前是北交所唯一的指数,您认为未来随着北交所加速扩容,能否挖掘其他新的指数?比如“专精特新”“创新医药”等一些能体现北交所企业亮点的行业相关指数?

张可亮这个肯定会有。目前主要是这个市场刚刚开始,北证50指数也是去年11月才推出来的,从200家左右选了50家,未来当样本足够多,比如2000家,就可以推出相应的一些指数,因为样本太少的话,指数可能也没有代表性。

我记得去年11月,北交所有关负责人在一次大会发言中专门讲过,随着后续北交所企业规模的扩张,将陆续探索推出符合市场发展特征的各类特色指数。其中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有可能会设计一些北交所跟新三板市场联动的指数。也就是说这个指数里边,如果北交所的样本不太够,可能也会把新三板公司的标的纳入进来,这样新三板里边还有基础层创新层加起来应该还有6000多家公司,其实经过这多年的优胜劣汰,新三板目前存在一些非常好的公司,比如新三板里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就有700多家,占比达到了11%。

如果北交所和股转公司能够设计出跨市场的指数,它的样本就足够多,在改善北交所流动性的前提下,其实也会改善新三板的一个流动性

全景网:那您预计还需要多久?

张可亮:我觉得今年的可能性不大。这个可能会涉及到今年会新增多少家上市公司,目前是不到200家,可能下半年整个年报披露完了之后,很多新申报的企业也会增多,另外还推出了直联审核机制,所以上市的速度可能也会加快。2022年全年是新上市80多家,我认为速度其实还不够快,今年我预计新增150-200家,那总量也就是300多家,这里边可能也具备了一定的推出一两只行业指数的基础,但如果真要设计跨市场指数,可能还存在政策上的障碍。因为北交所已经是二级市场,但是基础层创新层不是,另外新三板上有一些交易确实非常不活跃,混编指数要被动投资,要去买可能也买不到。我觉得这个事儿如果明年能够启动起来已经算快的

短期内不会降低投资门槛,50万门槛也可搞活市场

全景网:目前北交所的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为50万元,远高于创业板10万元的投资门槛,也有业内专家建议降低北交所投资门槛,您认为有没有降低的可能?对于北交所进一步提升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您有哪些期待?

张可亮:当前北交所个人投资者多,机构投资者少,开户的多,真正买的少,具备一定的潜力,但我认为短期之内投资者的投资门槛是不会降低的

现在很多投资者,都是用以前A股的思维,认为资本市场一定是要割韭菜,有韭菜可割机构才会来做,或者说游资才会来做,这个市场才会活跃,一定要追涨杀跌才有意思。但其实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我们看到的资本市场牛短熊长估值过高,其实都跟我们的投资者结构里散户较多有关系。

我们看过去,新三板市场是500万的投资门槛,一直扛了好多年都没有往下降,后来全面深化改革,才从500万的门槛降到基础层200万、创新层150万、精选层100万,后来精选层因为变成北交所又把门槛降到了50万。从我们国家设立市场的初衷来看,其实就是为了去散户化,想创造一个跟沪深不一样的资本市场,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这一点,一开始新三板就是想把它变成一个机构间的市场。后来慢慢降低门槛是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发现,我们国家的私募股权机构其实不成熟,数量也都比较少,所以这个市场没法像债券银行间那样建立起来,从而做出一些妥协让步,但也没有完全放弃,而是处于探索阶段,看是否能平衡好投融资两端,发挥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这样的功能。所以我建议大家打消短期内降低投资者门槛的想法。

其实除了降低投资者门槛之外,还有一系列的我认为可以提升市场流动性,提升市场活跃度的政策。比如把北交所做市商的门槛放低,目前北交所混合做市的门槛跟科创板一样,这个标准其实非常高。如果把门槛放低一点,或者说直接把新三板做市商平移到北交所市场里边来,首先他们还会带着增量资金进来,另外因为采取了做市的交易方式,如果做市商的功能回归本源,就是要增加市场流动性,而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个投资手段。

流动性一旦好起来以后,很多投资者可能也就敢投了,买了不担心卖不出去,当他们参与进来之后,公募基金可能也会参与进来。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可能还带着估值的一个提升,完全就变成一个正向的循环了,所以我想这是未来可以考虑的一个政策方向。

还有一个方向是转板,转板机制其实也是打通的,未来随着北交所总量的增加,可能转板的实践也将在北交所落地,这也会对投资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转板打通之后,两个市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估值差,比如北交所市场的平均估值是20倍左右,整个创业板可能在40倍左右,科创板的60倍左右,本身如果打通,估值差可能也会逐步降低,这也是一种方式。虽然投资门槛还是50万,但照样可以把这个市场搞活。

我们其实反过来再看科创板,科创板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它就属于上交所里边的一部分,公募基金本身可以去投资,同时科创板里边有大量的比如芯片行业、硬科技的企业,这些都是公募基金喜欢的,公募基金进了市场之后,虽然门槛也是50万,但是科创板现在的流动性很好,在这种情况之下,证券公司又开发了很多的ETF,场内的基金规模上量上的也非常大。所以科创板的市场证明,50万的门槛也可以搞好资本市场

今年北交所估值值得期待,流动性将有所改善

全景网:展望2023年,您认为企业发展环境有何变化?您对北交所企业在业绩、估值等方面有何期望?

张可亮:其实最大的一个变化我认为就是疫情过去了,大家能出差了,能到企业里去调研。我觉得疫情三年去年可能是一个谷底,现在我们从谷底里边爬出来了,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变化。

整体来看,很多专家认为中国是缓慢复苏的一个过程,因为之前中国发展太顺,大家几乎就不怎么考虑风险,就是努力生产,努力研发,努力赚钱,都在这样做。但是突然迎来了疫情三年,叠加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大家发现原来还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意识一下子就教育了我们很多的企业家。

所以今年我觉得大家也不用着急,对于整个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不要认为为什么我的市场好像没有完全起来,作为一个逐步的过程可能还需要观察,但是肯定是逐步向好的。

企业发展环境向好了,对于资本市场来讲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会特别愿意看同比的一个增速。比如年报披露结束后,接下来开始披露一季报,那一季报披露出来同比增速有的非常高,因为去年基数非常低,这样资本上的信心可能就会更加足一些。今年我认为资本市场的复苏可能要先行于实体经济复苏。去年在那么严峻的环境之下,北交所公司都体现出了比较好的成长性,那么今年我觉得肯定是更加值得期待的

另外,北交所的北证50指数创了新低,流动性分化也比较严重,对此我认为监管层或者北交所可能会陆续出台一些政策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这也是值得大家期待的。

所以当前估值比较低甚至跌破发行价的北证A股,大部分的只要企业自身没问题,整体的市场估值我觉得肯定会上来,流动性肯定也会改善。

北交所投资重点关注个股:行业龙头和成长性企业

全景网:在您看来,新的环境形势下,北交所今年的投资主线是什么?在“北证领军”这一板块,有哪些重点关注?

张可亮:我觉得因为北交所市场样本少,所以很难去找到一条主线,像A股市场现在就是ChatGPT人工智能,肯定是今年的一条主线;还有“中特估”,“中特估”整体的估值可能现在还有非常大的空间,这是两条比较明确的主线。

北交所我觉得它样本太少,不一定能够形成那种所谓行业上的主线,但是可以重点关注一些个股,比如有一些行业里边的龙头,就是放到A股市场里边也是龙头的,甚至放到整个全球市场,它的市场占有率也是排前三或者前五的这种公司,由于在北交所上市,它的估值被低估了,这样的企业可以重点关注。

同时,关注一些成长性好的公司,这些公司的技术优势可能没有那么高,或者行业地位也没有那么高,但是它在这个行业里头,它每年的增速很快,可能每年有30%以上增速,这种公司其实也是非常好的。

一方面,可以挖掘进口替代方向。中国的行业里头存在头部企业腰部企业等,某些行业的头部企业可能是外资占据,中部企业可能就是国内非常好的公司。

另一方面,关注行业集中度整合方向。疫情之后,一些中小企业可能扛不住了,慢慢地腾出市场空间,而北交所上市企业在行业知名度较高,上市后又有融资优势,在抢占空出的市场份额过程中具备显著优势。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